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规则是针对大家来建立的,不只针对孩子。在要求孩子怎么做时,首先自己要做好,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是用条条框框控住他们,而是在规则下,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教养,在哪儿都受欢迎的人。

所谓“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是中国民间流传的一个古老谚语,而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呢?

3-6岁是孩子性格和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同时也是让孩子学习规矩,学会克制的重要阶段。

“无规矩,不成方圆。”——能够克制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而让孩子学会规矩,从小处看,能够使孩子脱离“熊孩子”的范畴。
相信大多数人都在公众场合中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电影院里,后排的孩子狂踢前排座椅;公共交通上,孩子不断打扰前方的乘客,从扯前面小姐姐的头发到做恶作剧......
这时,理性的大人可能就会一笑而过,遇上不理性的大人,则有可能发生危险,这样的新闻总是时不时会出现在大众视野。由此可见,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也是保护孩子受伤害的一种方式。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从大处看,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
所谓的修养,就是一个人内化规则的能力,使之成为持续的习惯。
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的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家长们用说教的方式,三令五申地告诉孩子们,一些成人世界里所遵守的道德价值观,美其名日“我教育过了,但是孩子不听”,但事实上,孩子可能不是不听,而是听不懂。
没有经历过,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亲身体验,让还在认识世界的孩子懂道理是不是强人所难了呢?更有甚者,会让孩子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
那么,如何让孩子水到渠成地学习规则。

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活动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首先,孩子们的天性都是喜欢自由自在的玩耍,不愿意被约束的。当孩子必须要受到规矩的约束时,孩子就会感觉很不适应,不快乐。
通过游戏可以调动孩子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内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规则的约束。
伯格曼课程,老师们会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孩子们为了在游戏中有更好的表现,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游戏的内容可以无限大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伯格曼,围绕着自然、医学、科学、美育,甚至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所产生的各类体验游戏更是不胜枚举,从“医院”到“超市”,从“交警叔叔”到“飞行员”。

情景的设立在吸引孩子的同时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体验和感知各种角色的行为规则,为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打好基础。

游戏促进孩子的语言能力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游戏的好处不仅仅于此,它还能加强孩子与老师、孩子与孩子之间的语言交流,促进孩子语言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有一部分孩子,他不遵守规则和自身的语言能力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很多的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可能很少与同龄的小朋友们一起接触和玩耍,导致孩子上学后也更难融入集体。
孩子的语言能力不足,就会自然而然的用行为去破坏,从而引起关注。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每个孩子的个体状况。
 

在游戏的规则中学习配合

孩子在集体活动中,势必需要与同伴进行交往,明白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知道自己对集体的作用,遵守集体的规则。
通过孩子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彼此之间相互配合的能力。让孩子们认识到集体的荣誉需要每个人的努力,知道游戏的快乐是由大家创造的,要想完成游戏就必须遵守规则。
有配合,自然也少不了分歧,通过游戏中的冲突与磨合,孩子们体验着规则的公正与互惠,同时学会尊重他人,懂得谦让。
伯格曼的老师们,会在教学环节中创设满足幼儿交往需要的活动空间,积极鼓励孩子在游戏中主动与人交往,提升规则的执行力。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冲突和分歧并不可怕,许多家长会为了杜绝孩子与同龄玩伴们产生矛盾而不让孩子参加集体性的活动,在过往的例子中,我们发现这样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反而在给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设置障碍。
正确的做法,家人和老师只需要承担引导的作用,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让孩子们在矛盾中寻求共识、求同存异,这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

规则中的竞争

规则游戏不仅会加强孩子对不同规则意识认知并遵守的习惯。另外,规则游戏有竞赛的性质,当孩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时,双方的关系处于竞争状态。
追求结果是孩子参与规则游戏的动力,为了达到理想的结果,孩子就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始终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
比如:不急躁、不气馁、不任性、注意力集中,这些意志品质都在自然而然的游戏过程中得到了锤炼。这种在规则游戏里的竞争,既锻炼了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

把规矩从游戏带入生活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好,玩耍时总喜欢乱扔玩具,玩厌了就随手抛开,等着妈妈帮他收拾残局。
而妈妈们,总觉得“孩子还小,还不会自己收拾,帮他收反而更省事”。其实学龄前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己收拾东西,只是爸爸妈妈的宠爱和迁就,让他失去了锻炼自己的机会。

规则与快乐并不矛盾 | 体育游戏学习规则

在伯格曼的体适能课程中,使用的教具并不是固定的,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排列组合是常态,在每一站的锻炼环节中,变换教具是习以为常的事儿,这不仅是老师的工作,也演变成了帮助孩子“立下规矩”的重要手段。
在特定环境的感染下,没有大人们强硬的要求也没有孩子们的心不甘情不愿,一切的发生都是这么顺理成章。
慢慢的把这样的习惯从游戏中代入到生活中,从每次玩完玩具之后自己收拾,到写完作业自觉收拾书桌等等,学会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这样的规则能让孩子学会照顾环境,最终形成的是对环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养。长大后,无论孩子到了什么环境,他都能养成“归位”的好习惯,生活也会更加整洁。
 
总而言之,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通过游戏及各种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地进行反复实践,不断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真正形成并巩固,从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这里有一点值得强调:
规则是针对大家来建立的,不只针对孩子。在要求孩子怎么做时,首先自己要做好,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给孩子制定规则不是用条条框框控住他们,而是在规则下,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教养,在哪儿都受欢迎的人。